能。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。
一、农民、工人、干部身份
1、户籍制度
计划经济时代,我们当地用“居民”和“农民”来区分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和农业户口的农村农民。
“居民”国家配给每月几斤至二十多斤大米指标(不满三周岁的儿童:六斤至十一斤,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:二十四至二十八斤半),用1斤大米指标购买1斤大米,价格是0.142元。当然,还有油及其它商品的指标(票证)供应。
农业户口的“农民”是靠农村生产队的一亩三分地的收成,除了上缴国家的公粮(一定量的、义务的、必须的)和一定量的余粮(其实很多生产队并没有什么余粮,只是必须的,是按国家低定价收购)、预留稻种等以外就按生产(小)队为单位分配给农民的口粮过生活。建国后的四十年间,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中始终占到80%以上,就一直不可能改变。
与户籍管理制度相联系的,还有住宅、粮油、教育、医疗、就业等项制度。在所有这些方面,非农业户口享有国家提供的一些待遇,是农业户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。
2、在中国社会体系中,公民分三种身份:农民、工人、干部。农民归农业部管理,工人归劳动局管理,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。
住在城镇或城市的非农业户口人员,可能是干部身份、可能是工人身份、可能是国家或集体的商业、服务业的职工、可能是城镇的小商小贩、还可能是无业的城镇居民。农业户口的农民生活居住在广阔天地的农村。
二、在计划经济时代,农村的孩子怎样才能成为国家职工、国家干部?
1、在计划经济时期,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、或参加中考进入中专、中技学校学习的人的命运就从此改变,吃国家粮。
进入高等学校读大学、进入中等专业学校读中专毕业(比如:师范学校:小学教师、卫生学校:护士)的人就不再是“城镇居民”、“农民”、“工人”、“群众”,身份一跃变为“国家干部”。进入中等技术学校读中技毕业的人身份一跃变为“技术工人”。
以六类地区为例:本科毕业生试用期的月工资是46元人民币,一年后转正54元,如果有再提一级就是62元。中等师范毕业生试用期的月工资是32元人民币,一年后转正37元,如果有再提一级就是42元。
2、农民的子弟要想得到非农业户口,只能靠读书考上大中专学校,毕业后包分配工作,成为“国家干部” 身份或“技术工人”,在大学未扩招的年代,想要靠读书考上大中专学校的机率是很小很小的。
3、通过体检、政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再通过努力获得提干:排级及以上干部,才有“国家干部”身份。但是,要能在部队提干,也是占总参军人数的比例是很低的,更何况农村的孩子参军的文化程度等,往往要比城镇的孩子要低些,提干的比例会更低 ,也是很不容易。
4、部队复员的农村的孩子,偶尔会对少数参军是技术兵:比如是开汽车的、开轮船的、修铁路的等复员战士安排工作(国家干部或工人)。而直接从农村知青和参军复员的战士(未提干、服役期满回家的战士)中招工招干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。
5、国家、集体单位包括工厂那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,即使偶尔有个别的临时工,也轮不到你,因为城镇居民也有好些需要干临时工的人员。即使你干上了临时工,待遇也不怎么样,何况你没有粮本或粮票,吃饭都成问题。
三、农民的孩子与国家干部、职工、城镇居民的孩子区别。
因为子女的户籍必须随母,所以,农民的子女一定是农业户口,而国家干部、职工、城镇居民的孩子就是非农业户口、城镇、城市户口的居民。
所以,农村的孩子读大学、读中专是能够改变命运的。